The aim of GE Salon is to explore issues of common human concern from cross-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with a view to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reflect upon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to foster intellectual discussions on campus.

2023-24 I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GE Salon – Plastic in Mao’s China

Speaker: Prof. WU Ka Ming

塑膠是現代生活和工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物料。但塑膠這個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化工物料是如何及何時進入現代中國的?塑料又是如何中介及影響政治與社會文化?此講座介紹幾個毛時代的塑料產品和影像呈現,初步分享塑膠與政治、社會和中國現代性的微妙關係。

2023-24 I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GE Salon – A meteorologist’s perspective on God, Time, and Human Free Will

Speaker: Prof. CHANG Chih-Pei

這個演講開始會介紹,爲什麽在人工智慧的時代裏,不管大學裏各科系所學的專業領域為何,可能都需要注意哲學。 對唯物論者,因爲物理定律決定論,宇宙大爆炸時就已決定一切,人類的自由意志只是假象。犯罪者身不由己,應該被懲罰嗎?對有神論者,上帝在創世就知道人類所有行爲。犯罪來自上帝給人類的自由意志。但是上帝所知不能改變,人怎麼會有自由意志?兩個相反的世界觀有同樣的挑戰。 物理科學還在繼續發展,但是宗教教義不易改變。聖經裏都是神在時間之内(A理論)的故事,信徒如果希望上帝回應祈禱,也在A理論框架裏才説得通。可是基督宗教堅持上帝在時間外(B理論),因爲擔心神的主權被侵犯。 氣象教科書常用自由波的共振來解釋強迫波動,可是分析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會發現它和自由波沒有共振,因爲物理和散頻都根本不同。混沌機制和輻射强迫互不干涉,解釋了爲什麽對十天溫度預報沒信心,但是卻相信更久的全球暖化。這個啓示是,上帝讓人類有自由意志時依然可以握有絕對主權。這不但有利於對上帝製造罪惡指控的辯護,也對一個著名上帝先知的故事,做出了顛覆性但是更合邏輯的闡釋。

2023-24 I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Who are you? What is your mother tongue? – Cantones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ransregional and Transtemporal Perspectives

Speaker: Prof. CHING May Bo

近年來,香港、廣州等粵語地區的一些年青人,都提倡保衛粵語。誠然,語言是人們的身份和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到底他(我)們在講什麼樣的粵語?所謂的「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又是否有那麼大的差異?講者並非語言學家,僅嘗試從史料所見和個人在兩地生活之體會,以跨時空的視角探討相關的問題與現象。

2023-24 I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Leisure and Politics: Bathing Culture in Colonial Hong Kong

Speaker: Prof. POON Shuk Wah

閒暇與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此講座以港英時期的海浴政策發展為例子,論述二次大戰前的港英政府及香港華人體育會,如何通過發展海浴設施及推廣海浴活動,以期達至穩定華人社會的目的。

2022-23 Day in, day out: Critical Insights into the New Normal

Food: A Philosophical Journey

Speaker: Prof. Joe Y.F. LAU

許多人認為哲學過於抽象,對社會沒有實質貢獻。本講座以食物哲學為主題,旨在指出哲學與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 食物牽涉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和科技等範疇。在現代社會,我們通常只接觸到食物製成品,對食物背後的各種現象認識有限。我們的飲食行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文化、政治和商業利益所影響。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反省日常飲食行為背後的理據和價值觀。通過分析和批判,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合理的事情,並非必然正確。這樣我們才能主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從而改變社會。 長久以來,不少哲學和文化思潮,把心靈和肉體分割成對立的東西。哲學思考是心靈的特質,擁有較高的價值。口腹之欲則反映肉體的渴求,是探索真理的負累。食物哲學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何以這種對立是錯誤的。飲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經哲學重塑的飲食行為,不單與追求真善美並無衝突,更能推動我們改變世界。

2022-23 Day in, day out: Critical Insights into the New Normal

Hope and the Financialized Hong Kong

Speaker: Dr. TSANG Chung Kin

從1960年電影《難兄難弟》中的對白「有希望就有辦法」開始,到2022年電影《飯氣攻心》的對白「打開門,行出去,去遠啲」之間,香港經歷了多少改變?本次講座將回顧戰後至今香港關於希望的論述上不同的組合方式與發展方向。既包括50-60年代的集體求存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有90年代金融化下的個人致富 —「從上樓到買樓」。最後會討論2010年代的變化,由「等下一個浪」到「行出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