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23-24 天人之際

你係乜誰?你講咩話?—— 廣東話與文化認同的跨時空流變

講者: 程美寶教授

近年來,香港、廣州等粵語地區的一些年青人,都提倡保衛粵語。誠然,語言是人們的身份和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到底他(我)們在講什麼樣的粵語?所謂的「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又是否有那麼大的差異?講者並非語言學家,僅嘗試從史料所見和個人在兩地生活之體會,以跨時空的視角探討相關的問題與現象。

2023-24 天人之際

閒暇與政治:港英時期的海浴文化

講者: 潘淑華教授

閒暇與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此講座以港英時期的海浴政策發展為例子,論述二次大戰前的港英政府及香港華人體育會,如何通過發展海浴設施及推廣海浴活動,以期達至穩定華人社會的目的。

2022-23 新活日常

飽食而敖遊:哲學與飲食

講者: 劉彥方教授

許多人認為哲學過於抽象,對社會沒有實質貢獻。本講座以食物哲學為主題,旨在指出哲學與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 食物牽涉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和科技等範疇。在現代社會,我們通常只接觸到食物製成品,對食物背後的各種現象認識有限。我們的飲食行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文化、政治和商業利益所影響。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反省日常飲食行為背後的理據和價值觀。通過分析和批判,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合理的事情,並非必然正確。這樣我們才能主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從而改變社會。 長久以來,不少哲學和文化思潮,把心靈和肉體分割成對立的東西。哲學思考是心靈的特質,擁有較高的價值。口腹之欲則反映肉體的渴求,是探索真理的負累。食物哲學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何以這種對立是錯誤的。飲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經哲學重塑的飲食行為,不單與追求真善美並無衝突,更能推動我們改變世界。

2022-23 新活日常

甚麼是元宇宙?

講者: 許彬教授

自 90 年代互聯網普及以來,網絡空間不斷發展。人們創建了各種以計算機為媒介的虛擬環境,包括社交網絡、視頻會議、虛擬 3D 世界(例如 VR Chat)、增強現實應用程序(例如 Pokémon GO)和非同質化代幣遊戲(例如 Decentraland)等。這樣的虛擬環境,雖然不是永久的且互相之間沒有聯通,但已經為我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數字化轉型。創造「元宇宙」一詞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們物理生活各個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元宇宙的核心是將沉浸式互聯網視為一個巨大的、統一的、持久的和共享的領域。雖然在擴展現實、5G 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元宇宙可能看起來有些未來主義,但我們網絡空間的數字「大爆炸」並不遙遠。本講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框架,在最先進的技術和元節生態系統的維度下檢查最新的元宇宙發展,說明數字「大爆炸」的可能性,並提出具體的元宇宙發展研究議程。同時我們也會嘗試討論元宇宙會為人類社會帶來什麼隱患風險,包括信任、知情、同意、問責和社會治理等方面。

2022-23 新活日常

希望機制與金融化下的香港

講者: 曾仲堅博士

從1960年電影《難兄難弟》中的對白「有希望就有辦法」開始,到2022年電影《飯氣攻心》的對白「打開門,行出去,去遠啲」之間,香港經歷了多少改變?本次講座將回顧戰後至今香港關於希望的論述上不同的組合方式與發展方向。既包括50-60年代的集體求存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有90年代金融化下的個人致富 —「從上樓到買樓」。最後會討論2010年代的變化,由「等下一個浪」到「行出去」的故事。

2022-23 新活日常

香港建築風格的故事

講者: 韓曼博士

近年來,公眾對香港自己的建築文化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多人試圖去瞭解和欣賞香港的建築。風格是一般公眾認識建築的常用概念。例如,在香港,很多建築被冠於「包豪斯風格」和「粗曠主義風格」。這些命名是否準確?這些風格源自何處?香港還有其他什麼建築風格?除了建築風格,還有什麼概念和角度可以幫助公眾去欣賞和體驗香港建築?本講座將以具體的例子試圖討論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