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沙龍旨在於從跨學科及跨文化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以鼓勵學生思考與當代世界有關的問題,並促進校內的知識討論。

2008 政治與文化:歐洲的經驗

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

講者: 梁美儀

自1789年革命爆發至1852年拿破崙三世稱帝的短短六十三年內,法國政局表面上翻天覆地,但實際卻在顛簸中循環:從推翻絕對君主政體,建立君主立憲制,到成立民主共和國,是革命推倒舊制度(Ancient Regime)的高峰;但隨之而來的是獨裁政府、大帝國、君主復辟;然後雖然經歷兩次革命、再建共和,最後卻由一個平庸的人,在公民投票認可下重新稱帝。這是歷史的偶然?法國的宿命?還是舊制度本身同時孕育了革命和中央集權的種子?在年青時鑽研美國民主制度的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在生命最後幾年反覆思考法國革命爆發的原因與演變,寫成《舊制度與法國革命》,試圖在快速流轉的表象下,重構出社會政治結構的轉變,如何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深層動力。

2008 政治與文化:歐洲的經驗

共產主義歐洲的顛覆思想

講者: 陳家洛

二次大戰後共產主義政權在蘇聯的支配下控制東歐各國,但追求自由和民族解放的聲音此起彼落。共產政權也非一成不變,在改革中謀求穩定。波蘭、匈牙利、捷克的知識分子從一次又一次的危機、鎮壓、正常化的惡性循環中,對共產主義政權進行深度批判,從建制內到建制外尋求各種改革途徑。除了香港人較認識的哈維爾(Vaclav Havel)「無權者的權力」的主張外,其他著名的思想家包括波蘭的高域高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和米可力(Adam Michnik),和匈牙利的哥華德(George Konrad)。講者透過檢視這些異見分子的心路歷程和活動,了解他們的思想、信念及影響力。 參考書目: (1) Adam Michnik, Letters from Prison and Other Essays, 1985. (2) Vaclav Havel, Open Letters. Selected Prose 1965-1990, 1991

2008 政治與文化:歐洲的經驗

納粹政權如何塑造德國社會

講者: 楊達

講者以歷史學家Richard J. Evans著The Third Reich in Power一書為基礎,講解德國國家社會黨(納粹黨)如何在上台後一年內,建立起一個幾乎無孔不入的極權政府。這個政府的基本目標是組織德國社會,最終發動旨在種族清洗的侵略戰爭,讓納粹政權理想中的日耳曼人控制歐洲。自十九世紀始,德國人即追求更立一個強大國家,但他們也擁有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該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亦執世界之牛耳,然而,三十年代初的世界經濟衰退對德國打擊極深,加上納粹黨有效地利用當時人們陌生的群眾政治手段(包括廣播等新科技),因而較容易地取得對社會的控制。

2008 政治與文化:歐洲的經驗

世紀末的法國: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史

講者: Ting Wai

「世紀末風情」總是惹人遐思,也有人視為「醉生夢死」的代名詞,事實上,這是法國社會踏入十九世紀末的寫照。十九世紀的法國固然動盪不安,但並非停滯不前。復辟與反復辟的鬥爭,內戰、革命、工人運動此起彼落,但文化、藝術、思潮、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卻在不斷前進,交織發展,呈現欣欣向榮,卻又光怪陸離的景象。本書以非常獨特的方式,描繪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眾生相。

2007 戰爭與和平 II

核戰略、核擴散與世界和平

講者: 丁偉

冷戰時期美蘇兩大超級強國並沒有爆發「熱」戰,戰略專家認為是雙方核力量均等造成「恐怖平衡」的結果。因此,許多國家都想辦法擁有核武器,但已有核武的大國卻竭力防止核擴散。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越來越多,會否對世界和平有好處?

2007 戰爭與和平 II

電影討論會:無人地帶

講者: 馬樹人

1993年波斯尼亞與塞爾維亞戰爭中,三名敵對軍人被困於兩軍對峙中間的戰壕里。在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及國際傳媒的介入下,結果是…… 是次通識沙龍透過這部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康城最佳編劇的電影,帶你在這個「無人地帶」中,思考戰爭與和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