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五)
從《詩經‧韓奕》到《貓債》:中國貓文本所呈現的價值觀
講座簡介
貓與中國人生活已久,但自《詩經‧韓奕》始,文獻所載之貓,不但名實模糊,而且記錄瑣碎、焦點不一。清中晚期始有王初桐《貓乘》及黃漢《貓苑》兩部貓事專輯,述而不論,多有重複。民國起論貓之專篇漸多,但也多屬借貓見人之作,直至近年,專書如吳藕汀《貓債》等冒出,貓書寫之風氣始真正改變。昔人以實用為重,既心儀貓治鼠之能,又以貓為賞玩之對象,惜貓之「實用價值」不能止此。民國以來,以儒學仁教、佛學慈悲、西方人道主義或生物倫理觀等重新定位人貓關係之作漸多,即使商品化貓隻的「消閑類貓書」,也多見滲透動物主體意識。貓生不群,屬自我馴化之物種,觀察人貓關係,不但是在反思中國文化的生物觀,更可以審視中國人對自然界野性一面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