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GE
  • OGE
  • CUHK
  • Site Map
  • Contact Us
    • English
CUHK Homepage OGE Homepage
  • 主頁
  • 中心簡介
  • 學術交流與訪問
  • 研究
  • 出版
  • 連結
Site Map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 Site Map
  • 主頁
    • A Plastic Ocean
    • Africa as Home to Humanity: Immigr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acing the Future
    • 《岸上漁歌》
    • 《老鷹想飛》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 《伴生》
    • 推廣有效的同儕學習
    • 東歐難民危機
    • Born in Syria
    • 不期而遇:學生對大學通識科目的期望
    • Chasing Coral
    • 火星:人類未來的家園?
    •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系列:從認識到行動的環境教育
    • 威權主義下社會運動的生命力
    • 從六七暴動看反送中運動:《消失的檔案》放映及映後座談會
    • 地球之瓜,何堪再摘
    • 媽媽對我的影響
    •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1919,流產的革命
    • [活動延期]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 [活動延期] 1919,流產的革命
    • 科學革命浪潮下的宗教
    • 如何改寫土地的命運?
    • 疫症下的國際關係
    • 羅馬帝國的威權經濟制度與基督徒的回應
    •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 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
    •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 在一元國家和二元政治下思考多元社會
    •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 網上教與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 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 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商業發展
    • 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
    • 兩種法治:《墨子》與《韓非子》對法的思考
    • 物理今昔
    • 從語言獲得看母語的傳承
    • 通識科中的「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教學法
    • Change of Delivery Mode Notice
    • Change of Delivery Mode Notice - GE Salon
    • 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散文卷一》
    •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 流行文化與女性身分建構
    • 全人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 Learning by Teaching: Rethink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 音樂係…一人之境…多元宇宙…
    • 《南丫說:》記錄片放映及分享會
    • Language and Music: Nutrients to the Developing Brain (3)
    • A Gentleman’s Guide to Old-Fashioned (but Sustainable) Eating
    • Modernism in Hong Kong’s Everyday Architecture
    •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in Hong Kong
  • 中心簡介
    • 緣起
    • 任務
    • 組織架構
  • 學術交流與訪問
    • 通識沙龍
      • 新活日常
        • 音樂係…一人之境…多元宇宙…
        • 《南丫說:》記錄片放映及分享會
        • Language and Music: Nutrients to the Developing Brain
        • 老派飲食之必要:惠及社會與環境的識食攻略
        • 現代主義與香港日常建築
        • 香港建築風格的故事
      • 十傳拾美
        • 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商業發展
        • 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
        • 兩種法治:《墨子》與《韓非子》對法的思考
        • 物理今昔
        • 從語言獲得看母語的傳承
        • 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
        •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 流行文化與女性身分建構
      • 時代的抉擇 II
        • 疫症下的國際關係
        • 羅馬帝國的威權經濟制度與基督徒的回應
        •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 Food Safety in Europ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One Health
        • 從科學到醫藥—這麼遠、那麼近
        • 在一元國家和二元政治下思考多元社會
      • 時代的抉擇
        • 威權主義下社會運動的生命力
        • 地球之瓜,何堪再摘
        • 從六七暴動看反送中運動:《消失的檔案》放映及映後座談會
        •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 1919:流產的革命
        • 科學革命浪潮下的宗教
        • 如何改寫土地的命運?
      • 家‧鄉‧歸
        • A Plastic Ocean
        • Africa as Home to Humanity: Immigr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acing the Future
        • 《岸上漁歌》
        • 《老鷹想飛》
        •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 《伴生》
        • 東歐難民危機
        • Born in Syria
        • Chasing Coral
        • 火星:人類未來的家園?
      • 你想‧現實
        • 十架與紅旗──改革開放以來的宗教政策與基督教
        • 從海洋到餐桌:飲龢食德,唔食鯊魚得唔得
        • 藝自助,藝自療
        • 新自由主義的喪鐘?共享城市,不只是共享經濟
        • 氣候變化下的自然災害:我們為下一個「温黛」作好準備了嗎?
        • 於極權統治臨近之際尋找希望的政治
        • The Room for Hope and Responsibility in Nature
        • 群瘋:在科學國際主義中想像精神疾病
        • 希臘悲劇與哀樂人生
      • 猜‧情‧尋
        • 可悲.可喜.可憎.可安?--自然(教育)中的感情
        • 愛與痛:從死別到生離
        • 媒體的情感動員
        • 愛、性與錢:一個人類學者的反思
        • 情感、權利及剝削:從動物日常到動物閲讀
        • 電腦能有情感嗎?──從《觸不到的她》到人工智能
        • 活在快樂水車下︰慾望滿足與理性展現
        • 情感教育,教育情感
        • Science and Passion: A Contradiction?
        • 情感與規範:政治哲學的雙重焦點
      • 給未來的自由十講
        • 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社會主義的自由觀
        • 生命的自由:經濟發展和生物保育
        • 《我們年輕,所以勇武》:電影放映會 + 與導演會面
        • 未得的愛
        • 「並非不自由」——由認知束縛,到發現每個人本然的自由
        • 非洲傳統的自由概念:與儒家及自由主義之比較
        •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 藝術與自由
        • 學術自由
        • 自由與人的完整性
        • 殖民主義下的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
        • 自由人的教育
      • 求真 x 處世
        • 梁國雄與曾鈺成對談《廿一世紀資本論》
        • 民意求真 科學處世
        • 在求知與價值之間:生物科技的吊詭
        • 法治文化
        • 歷史如何被書寫?--五四運動的政治詮釋和歷史詮釋
        • 全球變暖的真相--說或不說?
        • 新聞求真
        • 文學中的真實
        • 高鐵,大橋與中港矛盾
        • 宇宙大爆炸
      • 價值、人生與社會
        • 民主的三種模式:代議、直接與審議
        • 都市想像與社會價值
        • 「個人就是政治」—談談性/別公義
        •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 上帝回來了?! —宗教、公義與政治
        • 杜威《民主與教育》
        • 《1984》與《美麗新世界》
        • 手機、公義與社會運動
        • 經濟學與社會公義
        • 《學海湧泉》:臭皮匠與諸葛亮
      • 融通:求學與做人
        • 醫學:科學還是人文?
        • 為何閱讀經典?
        • 重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 科海拾貝--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
        • 從廣島到福島
        • 知也無涯?
      • 美好社會
        • 柏拉圖的理想國
        • 聖人為惡--傅山與明代的好名現象
        • 艱難的起飛--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 盧梭《社會契約論》
      • 閱讀.經典
        • 從虛榮到愛好:讀經典必經的路
        • 《古蘭經》
        • 《社會契約論》
        • 柏拉圖《答辯詞》
        • 閱讀.經典
      • 寫給當代的經典III
        • 刻在泥板上的遠古智慧--《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
        • 彭加勒《科學與假設》
        • 追求美滿人生--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 Erwin Schrodinger, Mind & Matter
        • 聖經
        • 飛越長生:文學與藝術作品中埃及豔后的自殺
        • Incompleteness: Godel, Escher, Bach and Godel's Proof
        • 何謂啟蒙:從康德到傅柯
      • 寫給當代的經典II
        •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命運猶在呼喊
        • 《烏有之鄉》:一位演化論者的警世諷言
        • 《1984》與《美麗新世界》
        • 霍金《時間簡史》
        • 《約伯記》
        • 洛克《論寬容》
        • 達爾文《物種起源》
        •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 寫給當代的經典
        • 老子《道德經》與現代社會人生--兼論現代人如何讀古代經典
        • Marx and Smith: Labor, Capital,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 哥伯尼的《天體運行論》
        • 「愛的教育」:柏拉圖的《會飲篇》
        • 《物種起源》:達爾文、歷史、病原體與性
        • 長大長不大 --荷馬世界裡的豪傑英雌
      • 政治與文化:歐洲的經驗
        • 世紀末的法國: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史
        • 納粹政權如何塑造德國社會
        • 共產主義歐洲的顛覆思想
        • 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
        • 十七世紀英國科學文化的興起
        • 如何書寫巴黎?
      • 戰爭與和平 II
        • 穆斯林的擴張‧穆斯林的流散
        • 非政府組織在戰地的角色
        • 核戰略、核擴散與世界和平
        • 電影討論會:無人地帶
      • 戰爭與和平
        • 戰爭與文學
        • 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
        • 科學家對戰爭及武器的反思
        • 媒體中的戰爭:虛擬與現實
        • The Shield of Achilles. War, Peac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by Philip Bobitt
    • 通識午間講座
      • 2020-21學年
        •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 網上教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 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 2019-20學年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2018-19學年
        • 任教生動而具學術挑戰的化學通識科目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推廣有效的同儕學習
        • 不期而遇:學生對大學通識科目的期望
        •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系列:從認識到行動的環境教育
      • 2017-18學年
        • 從太空到課堂:大學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在經典閱讀的學習: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成效與挑戰
        • 評分準則與不確定性皆為吾師:透過自我評鑑和自我提問改進學生認知能力
        • 落實果效為本的評核模式:標準參照及成績等級描述的製訂
        • 製訂評分規準工作坊:以論述題及課堂討論為例
        • 「田野考察」活動在歷史通識科目的應用
        • 從對話中學習: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應對開放議題的高階思考模式研究:從評核表現到搭棚進階
      • 2016-17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如何促進小組協作學習:以兩則個案為例
        • 透過天文學和天文學史的通識科目,展示現代科學的重要元素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夢想到實踐:大學通識科目「與哀傷共存」的教學分享
        • 如何以輕鬆及互動的形式教授通識科目?
      • 2015-16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博弈學習行為看大學教學的挑戰
        • 在通識科目中以語言的觀點教授文化差異
        • 中大學生學習上的趨避行爲
        • 在百人大班引導學生積極發言
      • 2014-15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新高中課程的理念與實作
        • 何謂批判思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科學通識教育中的批判性思考
        • 在通識科目中以文化差異教授批判性思考
      • 2013-14學年
        • 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教育:「中國文化要義」及「自由與命運」的教學經驗分享
        • 如何就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進行價值教育
        • 同理心可以教嗎?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如何讓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得益?
        • 服務學習的意義與支援
        • 藉氣候變化談人性與道德
        • 更開闊的教與學:廿一世紀的通識教學
      • 2012-13學年
        • 讀過柏拉圖之後--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下的新學制學生
        • 評核機制與網上學習的發展--聯合書院通識經驗分享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
      • 2011-12學年
        • 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
        • 活在連線與掛機之間:網絡世代的教與學
        • 沒有傳媒的一天:發現與啟示
        • 大學教育的意義--《壹壹畢業班》放映會
        • 與現實接軌--通識教育的潛能
        • 把握教機--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技巧與範例
        • 協作學習:提升導修及研討課學習效益的技巧
        • 因材施教:為通識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
      • 2010-11學年
        • 一年級經驗(First Year Experience, FYE)
        • 領袖培育計劃(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 LDP)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計劃
      • 2009-10學年
        • 從探索兩種文化思考普遍性議題
        • 透過通識教育進行科學教育
        • 「價值教育」
        • 見山不是山——如何探討中國文化承傳
        • 有效發展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
        • 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 的構思及教學
      • 2008-09學年
        • 為學習而評核
        • 我們在哥大的日子 -- 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 「會飲」在通識﹕殿堂外的哲學經典教學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C社會與文化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D 自我與人文
        • 主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
        • 科目評核及評分尺
        • 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
        • 認識及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 教與學的學術成就
        • 多媒體學習
        • 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
      • 2007-08學年
        • 網絡教學平台
        • 一年級通識共同科的課程設計:美國考察報告
        • 一年級經驗在美國的發展
        • 大學教師如何設計通識教育課--以中國內地一所綜合大學的教師為例
        • 通識教育學生意見調查
        • 重讀經典:各地趨勢與中大的挑戰
        • Been There, Done That: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Culture of Assessment
        • 「成果為本」的教學方法:一些實際考慮
        • 友儕輔學時間 (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 PASS) 研討會
      • 2006-07學年
        • 同學對中大通識的理解及期望
        • 內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質教育考察報告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A)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B)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C)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D)
        • 書院通識分享: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 書院通識分享:新亞書院、逸夫書院
        • 美國大學新生調查的總結及反思
      • 2005-06學年
        • 通識教育課程的成功要素
        • 「性在通識」老師分享會
        • 大自然與文化:一個跨學科通識課程
        • 認識通識教育課堂中的大學生
      • 通識科中的「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教學法
      • 通識科的第二語言學習—文化理解與相互尊重
      • 全人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 Learning by Teaching: Rethink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 本年度
        • 2020-21學年
          •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 網上教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 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 2019-20學年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2018-19學年
          • 任教生動而具學術挑戰的化學通識科目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推廣有效的同儕學習
          • 不期而遇:學生對大學通識科目的期望
          •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系列:從認識到行動的環境教育
        • 2017-18學年
          • 從太空到課堂:大學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在經典閱讀的學習: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成效與挑戰
          • 評分準則與不確定性皆為吾師:透過自我評鑑和自我提問改進學生認知能力
          • 落實果效為本的評核模式:標準參照及成績等級描述的製訂
          • 製訂評分規準工作坊:以論述題及課堂討論為例
          • 「田野考察」活動在歷史通識科目的應用
          • 從對話中學習: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應對開放議題的高階思考模式研究:從評核表現到搭棚進階
        • 2016-17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如何促進小組協作學習:以兩則個案為例
          • 透過天文學和天文學史的通識科目,展示現代科學的重要元素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夢想到實踐:大學通識科目「與哀傷共存」的教學分享
          • 如何以輕鬆及互動的形式教授通識科目?
        • 2015-16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博弈學習行為看大學教學的挑戰
          • 在通識科目中以語言的觀點教授文化差異
          • 中大學生學習上的趨避行爲
          • 在百人大班引導學生積極發言
        • 2014-15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新高中課程的理念與實作
          • 何謂批判思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科學通識教育中的批判性思考
          • 在通識科目中以文化差異教授批判性思考
        • 2013-14學年
          • 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教育:「中國文化要義」及「自由與命運」的教學經驗分享
          • 如何就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進行價值教育
          • 同理心可以教嗎?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如何讓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得益?
          • 服務學習的意義與支援
          • 藉氣候變化談人性與道德
          • 更開闊的教與學:廿一世紀的通識教學
        • 2012-13學年
          • 讀過柏拉圖之後--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下的新學制學生
          • 評核機制與網上學習的發展--聯合書院通識經驗分享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
        • 2011-12學年
          • 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
          • 活在連線與掛機之間:網絡世代的教與學
          • 沒有傳媒的一天:發現與啟示
          • 大學教育的意義--《壹壹畢業班》放映會
          • 與現實接軌--通識教育的潛能
          • 把握教機--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技巧與範例
          • 協作學習:提升導修及研討課學習效益的技巧
          • 因材施教:為通識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
        • 2010-11學年
          • 一年級經驗(First Year Experience, FYE)
          • 領袖培育計劃(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 LDP)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計劃
        • 2009-10學年
          • 從探索兩種文化思考普遍性議題
          • 透過通識教育進行科學教育
          • 「價值教育」
          • 見山不是山——如何探討中國文化承傳
          • 有效發展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
          • 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 的構思及教學
        • 2008-09學年
          • 為學習而評核
          • 我們在哥大的日子 -- 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 「會飲」在通識﹕殿堂外的哲學經典教學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C社會與文化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D 自我與人文
          • 主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
          • 科目評核及評分尺
          • 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
          • 認識及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 教與學的學術成就
          • 多媒體學習
          • 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
        • 2007-08學年
          • 網絡教學平台
          • 一年級通識共同科的課程設計:美國考察報告
          • 一年級經驗在美國的發展
          • 大學教師如何設計通識教育課--以中國內地一所綜合大學的教師為例
          • 通識教育學生意見調查
          • 重讀經典:各地趨勢與中大的挑戰
          • Been There, Done That: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Culture of Assessment
          • 「成果為本」的教學方法:一些實際考慮
          • 友儕輔學時間 (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 PASS) 研討會
        • 2006-07學年
          • 同學對中大通識的理解及期望
          • 內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質教育考察報告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A)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B)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C)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D)
          • 書院通識分享: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 書院通識分享:新亞書院、逸夫書院
          • 美國大學新生調查的總結及反思
        • 2005-06學年
          • 通識教育課程的成功要素
          • 「性在通識」老師分享會
          • 大自然與文化:一個跨學科通識課程
          • 認識通識教育課堂中的大學生
        • 通識科中的「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教學法
        • 通識科的第二語言學習—文化理解與相互尊重
        • 全人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 Learning by Teaching: Rethink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 2020-21學年
        •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 網上教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 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 2019-20學年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2018-19學年
        • 任教生動而具學術挑戰的化學通識科目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推廣有效的同儕學習
        • 不期而遇:學生對大學通識科目的期望
        •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得獎人系列:從認識到行動的環境教育
      • 2017-18學年
        • 從太空到課堂:大學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在經典閱讀的學習: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成效與挑戰
        • 評分準則與不確定性皆為吾師:透過自我評鑑和自我提問改進學生認知能力
        • 落實果效為本的評核模式:標準參照及成績等級描述的製訂
        • 製訂評分規準工作坊:以論述題及課堂討論為例
        • 「田野考察」活動在歷史通識科目的應用
        • 從對話中學習:通識科目的教學分享
        • 學生應對開放議題的高階思考模式研究:從評核表現到搭棚進階
      • 2016-17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如何促進小組協作學習:以兩則個案為例
        • 透過天文學和天文學史的通識科目,展示現代科學的重要元素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夢想到實踐:大學通識科目「與哀傷共存」的教學分享
        • 如何以輕鬆及互動的形式教授通識科目?
      • 2015-16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從博弈學習行為看大學教學的挑戰
        • 在通識科目中以語言的觀點教授文化差異
        • 中大學生學習上的趨避行爲
        • 在百人大班引導學生積極發言
      • 2014-15學年
        •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ientation
        • 新高中課程的理念與實作
        • 何謂批判思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科學通識教育中的批判性思考
        • 在通識科目中以文化差異教授批判性思考
      • 2013-14學年
        • 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教育:「中國文化要義」及「自由與命運」的教學經驗分享
        • 如何就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進行價值教育
        • 同理心可以教嗎?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如何讓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得益?
        • 服務學習的意義與支援
        • 藉氣候變化談人性與道德
        • 更開闊的教與學:廿一世紀的通識教學
      • 2012-13學年
        • 讀過柏拉圖之後--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下的新學制學生
        • 評核機制與網上學習的發展--聯合書院通識經驗分享
        •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 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
      • 2011-12學年
        • 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
        • 活在連線與掛機之間:網絡世代的教與學
        • 沒有傳媒的一天:發現與啟示
        • 大學教育的意義--《壹壹畢業班》放映會
        • 與現實接軌--通識教育的潛能
        • 把握教機--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技巧與範例
        • 協作學習:提升導修及研討課學習效益的技巧
        • 因材施教:為通識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
      • 2010-11學年
        • 一年級經驗(First Year Experience, FYE)
        • 領袖培育計劃(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 LDP)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通識教育計劃
      • 2009-10學年
        • 從探索兩種文化思考普遍性議題
        • 透過通識教育進行科學教育
        • 「價值教育」
        • 見山不是山——如何探討中國文化承傳
        • 有效發展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
        • 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 的構思及教學
      • 2008-09學年
        • 為學習而評核
        • 我們在哥大的日子 -- 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 「會飲」在通識﹕殿堂外的哲學經典教學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C社會與文化
        •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D 自我與人文
        • 主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
        • 科目評核及評分尺
        • 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
        • 認識及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 教與學的學術成就
        • 多媒體學習
        • 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
      • 2007-08學年
        • 網絡教學平台
        • 一年級通識共同科的課程設計:美國考察報告
        • 一年級經驗在美國的發展
        • 大學教師如何設計通識教育課--以中國內地一所綜合大學的教師為例
        • 通識教育學生意見調查
        • 重讀經典:各地趨勢與中大的挑戰
        • Been There, Done That: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Culture of Assessment
        • 「成果為本」的教學方法:一些實際考慮
        • 友儕輔學時間 (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 PASS) 研討會
      • 2006-07學年
        • 同學對中大通識的理解及期望
        • 內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質教育考察報告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A)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B)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C)
        • 通識老師教學分享會(範圍D)
        • 書院通識分享: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 書院通識分享:新亞書院、逸夫書院
        • 美國大學新生調查的總結及反思
      • 2005-06學年
        • 通識教育課程的成功要素
        • 「性在通識」老師分享會
        • 大自然與文化:一個跨學科通識課程
        • 認識通識教育課堂中的大學生
    • 學術會議與研討會
      • 通識老師退修2010:認識我們的學生
      • 「大學理念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 午餐研討會(2006年3月9日)
      • 「人文的科學、科學的人文」
      • "3+3+4" Symposium on "General Education"
      • 「苦與樂」研討會
      • 「死與人間」研討會
    • 學術交流活動
      • 海外學術會議
        • 準備好了嗎?全球挑戰:大學學習與美國的承諾
        • 我們是誰?來自經典文本的古老、新近、以及永恆的回答
        • 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現今世界的經典
        • 第二十屆大學一年級經驗
      • 學術訪問及講習班
        • 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
        • 訪問內地重點大學
  • 研究
    • 通識教育的成效
      •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成效評估研究 (2011)
      • 整體通識課程成效評估先導性調查(2010)
      • 「學科與教學評鑑」調查數據分析
      • 雙重編號與非雙重編號通識課程研究 (2010)
      • 校友聚焦訪談 (2009)
      • 學生聚焦訪談 (2007)
    • 各地通識教育的理念
  • 出版
    • 通識教育叢書
    • 《大學通識》
      • 第一期
      • 第二期
      • 第三期
      • 第四期
      • 第五期
      • 第六期
      • 第七期
      • 第八期
      • 第九期
  • 連結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美國 / 其他
* Quick Link *
  • GE SalonGE Salon
  • Lunch SeminiarLunch Seminiar

Baldwin Cheng Research Centre for General Education,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Acknowledgement: Edwin S.L.Cheng Research Fund for General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Privacy Policy Discla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