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內牆外的存在────沙特〈牆〉及其在東亞的流傳
講者:楊彩杰
主持:趙茱莉
日期:2021 年 10 月 29 日(星期五)
時間:7:00p.m.-9:00p.m.
網上講座 Online Talk
簡介
法國著名哲學家及作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於1937年在《新法蘭西評論》發表短篇小說〈牆〉(Le Mur),紀德(André Gide)認為這是一篇大師之作,卡繆(Albert Camus)對〈牆〉的評價,甚至比沙特更為人熟知的作品《嘔吐》為高。〈牆〉的故事背景設在西班牙內戰時期(1936–1939),三個將被佛朗哥領導的西班牙長槍黨於天明時槍決的人,等待死亡的前一晚的故事。這三個人中,主角帕勃洛(Pablo)是唯一一個有生存機會的人──長槍黨軍官在槍決前對他說,只要他供出一個革命分子,即是他朋友的所在地,他就可以以他人的死亡來換取自己的生命。帕勃洛沒有供出他的朋友,但他不是因為覺得朋友間的道義、革命事業等的崇高理想更重要,那他是因為甚麼原因而沒有供出朋友呢?
1938年,即〈牆〉初次發表後一年,日本文藝圈隨即將之首次翻譯成日文,其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直至1960年代,〈牆〉在東亞共被翻譯了八次。一篇以戰爭為背景的存在主義作品,在戰爭語境的東亞中為何那麼受歡迎呢?〈牆〉內〈牆〉外的戰爭語境,有沒有互相影響呢?
講者簡介
楊彩杰(Sabrina YEUNG),巴黎索邦學院法國及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Powered by iCagenda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Sat | Sun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11
|
12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